爆火的视频情节令人唏嘘
婚前意外怀孕,男友会自责“都是我的错”,找最好的医院、请假陪伴,用鸡汤面弥补愧疚;婚后意外怀孕,丈夫却轻描淡写“去医院做了就好”,甚至连手术当天都不愿全程陪伴。
这种转变背后,藏着一个往往被我们忽视的真相:当关系从恋爱进入婚姻,社会对性与责任的期待,正导致男女的权力天平走向失衡。
一、婚姻中性别不平等的三重心理机制
1. 从追求者到既得者的责任消解
心理学中的“角色理论”指出:恋爱时,男性更倾向以保护者角色获取伴侣信任,此时的愧疚感是维持关系的“情感投资;婚后,当伴侣角色被丈夫角色取代,部分男性会产生“关系已稳定”的认知,进而将责任感转化为理所当然。
2. 已婚女性的“牺牲合理化”陷阱
社会对已婚女性存在隐性期待:“妻子”角色需优先承担生育与家庭责任,甚至包括为非计划怀孕买单。这种“社会脚本”会引发两种心理效应。
责任扩散:丈夫将避孕责任完全推给妻子,认为“结了婚就该为家庭牺牲”。
认知失调:当妻子接受“大家都这样”的观念,会通过自我说服减少内心冲突,却忽视了自身权益。
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:已婚女性成为流产主力军,35 岁以上重复流产率尤为突出 —— 当“已婚”成为忽视身体伤害的借口,性别不平等便被包裹在理所当然的外衣下。
3. 情感劳动的隐形剥削
婚姻中的情感劳动常被忽视:婚前男方通过照顾、安慰承担情感支持,婚后却可能将这份责任转移给女性。
这种剥削的心理根源在于:部分男性默认女性应自动消化情绪,而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比伴侣的身心创伤更重要。
02
二、从“被规训”到“被看见”的觉醒
1. 解构「婚姻必然化」的认知陷阱
警惕“结了婚就该……”的思维定式:避孕、流产风险从来不是女性单方面的责任,亲密关系的基础是共同承担而非一方牺牲。
案例中的丈夫若能意识到婚后更应保护伴侣,而非因关系稳定降低责任感,或许能避免态度的断崖式转变。
2. 重构身体自主权的边界意识
心理学中的“边界理论”强调:健康的关系需要明确身体与情感的自主权。当伴侣说出“结了婚还做什么措施”时,可以尝试:
用实际情况唤醒认知:流产对女性子宫的损伤很大,这不是“小事”。
重构责任认知:避孕是我们两个人的事,就像养家需要共同承担一样。
3. 对抗集体无意识的麻木化
社会对已婚女性流产的见怪不怪,本质是性别不平等的集体麻木。
“大家不都这样吗?”—— 但普遍存在不等于合理。
当更多女性拒绝将牺牲视为婚姻的必修课,当男性开始正视伴侣的身体权益而非省时省事,关系才能从权力博弈走向平等共生。
03
三、关系的终极命题:看见人而非角色
在亲密关系中,许多矛盾的根源在于:我们习惯用“丈夫”“妻子”的角色标签定义对方,却忽视了其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。当男性不再将强大视为必须压抑脆弱的枷锁,当女性不再用温顺换取关系的安全感,权力才能从“零和博弈”走向“共生共荣”。
真正的平等,始于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:无论是谁,都不该为了符合性别期待而失去自我。就像弗吉尼亚・伍尔夫所说:“在爱情中,我们应成为两棵并肩而立的树,根在地下相连,枝叶在风中相触。”